正在阅读:兴化民间艺术的两个亮点
分享文章

微信扫一扫

参与评论
0
当前位置:首页 / 文章 / 水乡特色 / 正文

美凯龙+招商广告  GIF.gif

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,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,仅管理员可见

兴化民间艺术的两个亮点

转载 仲12018/01/20 08:42:31 发布 IP属地:未知 来源:网络 作者:兴化114网 34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

本土与传统:

兴化民间艺术的两个亮点


□江  冰

一年一度的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审如期而至,我第五次来到这座素有“小说之乡”美誉的城市——江苏兴化。这座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翼,地处江淮之间,里下河腹地,曾名昭阳、楚水的小城,每次见面,常看常新,但始终不变的是浓重的本土与传统色彩。

兴化的千垛景区又被称为千岛菜花,是全球重要的文化遗产,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景区,因“垛田”地貌享誉全球。每年四五月份,上面开满油菜花,形成特殊的自然景象:花与田、与水、与小船、与农夫、与游人,构成天人合一、近乎完美的乡村美景。看到垛田,不可不提著名民间画家顾康宁笔下的油菜花!这是江苏兴化的地标性作品。其绘画作品:碧波荡漾的水上森林、芦苇漂荡的徐马荒、斑驳沧桑的古街老巷,但最为传神的还是这“河有万湾多碧水,田无一垛不黄花”的油菜花。其关键于完全扎根于地方,汲取本土资源,形成独特风格。应该说,这样的画法,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——长年写生,长年观察,长年的琢磨,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菜花韵味。

欣赏他的作品,你会有一种惊讶!油菜花,在他的笔下,显示出异乎寻常的气韵:特有的造型与芬芳同水面融为一体,水中倒影衬托着土地上的花朵,而鲜花在蒸腾水汽中又与倒影相得益彰,以至蔓延到天边——那些水汽弥漫在花间,芬芳的花香又和谁交融在一起?小船、农夫、少女,还有歌声、天边云彩、飞翔鸟儿,那些鸟叫的声音,把春色和水乡特有的美,灌注在画面之中,弥散于天地之间。延承着温婉水乡的柔美。更为难得的是,在他的画里,有学院派画家所没有的,甚至在传统文人与民俗风景画里都无法涵盖的一种气质、一种情调。这样的情调到底包含怎样的美学内涵呢?这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黄花,似乎平淡无奇,可当它连绵一片,又壮美无比。我觉得一时很难梳理清楚,但无论如何,他的美是特殊的,独一无二的。地域性、本土化、美学定位、特殊情调,由内而外地影响着画家,这些都是本土文化视角值得探究的问题。

已经进入兴化非物质遗产展览馆专室的农民画家李玉书先生的作品,又有另一种意味。看完展览,我拜访了画家的画室。十几平方的屋间,敞开明亮,迎门摆着一张长桌,桌上摆满了画纸画笔和各色颜料,墙壁上也挂满了画作。著名书画家、北大教授、周作人之子周天寿先生在看了李玉书的画作之后题字:“玉书农民画,苏中一奇葩”。而在我看来,其优势在于守住农民画的核心要素,同时顺势应变,融汇中西各家元素,试图开一代农民画之新风。他表示当下尚处探索阶段,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。因为他相信传统需要吐故纳新。但什么才是农民画的关键词,或曰内涵?我也颇费思量。至少我在兴化非遗馆里看到画家玉书多元地表达风格:似民俗画,似现代画,似唐卡风,似日本画,甚至可以看到《向日葵》之绚烂色彩,达利作品之变形面孔,杨柳青年画中的大俗之趣。与他交流,玉书先生思维敏捷跳跃,涉及社会面极广。看了他十多年前的素描,感觉这位非学院派画家的确做了长期的艺术准备。

兴化自古地处偏僻,但并不拒绝外来艺术,融会贯通,自成一家。祭彦俊老先生的画作就是一例。祭先生是兴化本土国画大家,他不但山水、花鸟、书法出色,而且还将属于北方的烙铁画带回兴化,成为一枝独秀的民间艺术。见多了用画笔绘画,用“电笔”绘制图画的确使人耳目一新!烙画又称火画、火绘或是汤花。烙画——在这水火相容的铁笔丹青里,透出来的是震撼人心——仿佛黄河与长江交汇时的激情狂想!我想,这应该得益于他工作生活在山西20年的人生经历。北方粗犷豪迈民风显然赋予他某些珍贵的东西。南北贯通,刚柔相济,或许构成解读这位如今七十多岁艺术家书画创作的一个途径呢!

异曲同工,兴化锡器工艺大师陈连富的创作也是外来的。经过本土接受融合,成为本土艺术的一支。在陈先生的讲述中,我们知道了兴化锡器的来龙去脉:兴化锡匠陈氏祖籍丹徒、马鞍山一带,大约1800年,锡匠8—9人结帮,一路做到兴化,数年后开始招收学徒。后来逐渐返回故乡,只有陈氏一家留下。流行于兴化与丹徒铁匠、锡匠之间的行话留存至今,可以为证。到陈连富时,已是陈氏第十一代锡器传人!他从13岁左右就拿起锤子敲敲打打,到17岁就能单独接一些简单的锡器来制作。几年后又学习了银器制作和铜器雕刻,还有翻砂、浇铸等等。兴化锡匠又到苏州的王东文锡店学习了锡嵌黄铜皮、紫铜皮鏨花的技艺。这些江南技法,又进一步完善了传统锡器技艺之七作——冼焊、捶打、锉刮、车圆、烧焊、组装、雕花刻字。兴化锡器,闻名遐迩。所产各种祭器、婚嫁用品、酒壶、茶壶、茶叶罐、酒龙(釀酒)、消防水龙、熏具、庙会仪仗(銮驾)等锡器艺术品,遍布全国各地,被许多民间爱好者和博物馆收藏。兴化锡器与其他地方锡器在形状上最大的不同,乃是以六角、方形多见,有别于他地圆形为主。兴化地属苏中,交汇南北,民风中既有北方人的耿直,又不乏南方人的圆融之特殊风采。好似这锡器的形状,虽光滑却敢露锋骨。陈连富的锡器作品,精美绝伦,可谓融会贯通,扎根本土,亦成就本土。

民间艺术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,那一方水土中大都有香火传承的独特技艺。当某种技艺不仅仅是换取生活物资的手段,而于本身焕发出独特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之时,它便不再单纯是一种技艺,往往可以超越日常,成为具有宝贵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!在兴化,我们也见到了与地方民间技艺联系的独有的文化传承。

兴化知名的农具传人徐长龙,就是挖掘本土文化资源,找到自己事业之路的典型人物。车子驶出城外,苏中平原上的陈堡镇,即为徐长龙实现梦想的地方。身材敦实、笑容淳朴的徐长龙一边带着我们参观,一边向我们兴致勃勃地描述起了他的农具博物馆+游乐休闲园的创业蓝图。博物馆中,当地特有的风帆水车引起我的极大兴趣——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,中国就出现了帆船,明代以后,风车得到广泛使用。宋应星的《天工开物》有载:“杨郡以风帆数扇,俟风转车,风息则止”;还有方以智所著《物理小识》中所载:“用风帆六幅,车水灌田,淮阳海皆为之”。水车传动部分的木制齿轮,让人联想到古代鲁班的精湛技艺。如果说,农民画家李玉书思考“农民”身份变化的话,敦实的中年汉子徐长龙则以实践昭示:传统农民在今天城乡互动中新角色之确认。徐长龙不但有自己的专利发明证书,而且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兴化水利制作技艺”代表性传承人。由此看来,传统民间艺术被赋予了现代意义,本土同时面向了未来。他的传统农具博物馆,同时成为农家乐乡村游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,以盈利发展产业的方式去收藏并弘扬传统农具,这又是一个农村新经济新文化的热点话题。

兴化,一座闪耀着古代文化光芒的名城。要谈兴化本土与传统,离不开四大古圣先贤。名人之首就是郑板桥。诗书画三绝,扬州八怪之首,“难得糊涂”深入人心,其刚直不屈,为官辞官,晚年潦倒,以至卖字画为生,颇似传奇,但又家常亲切。板桥中年丧子,老年丧妻,孤苦寂寞,形单影只。病亡后靠侄子薄葬,后墓地被掘,竟无一件陪葬品。不过,身前身后大名,竟为兴化本土造福。国人可不知兴化,但稍有文化者当知板桥先生。

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《水浒传》,可以说是家喻户晓。而作者施耐庵因《水浒传》,不光在兴化,应该说在民间——名头最大!不过具体到作者本人,国人十之八九只知名著而不知作者,至少名字写不出来。他就是地道的兴化本土人。兴化自古四面环水,地处偏僻,受扬州统辖,但繁华之地光芒并未遮盖偏僻。一部小说,名扬千古,施耐庵是也。

车过平原,来到兴化戴窑镇韩贞(乐吾)故居,亦是韩氏宗祠。出乎意料的简单朴素,宗族少商人,捐资稀薄。不过,想想这位明代平民理学家、教育家、慈善家、诗人,一生布衣,克已奉献,平实一点或许更近本色。值得欣慰的是,贤人雕像前还有不少香烛,说明信众尚在。是他慈悲包容高尚品德至今服人吧?所谓布衣圣人实在是罕有隐忍克己非凡之处:比如顶住骂名,比如脱衣给强人。

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著名人物——刘熙载,他是我国19世纪时期的一位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,被称为“东方黑格尔”。探访的脚步来到了刘老先生的陵园,只见墓地圆形,2012年政府出资重修,砖头显新,但不见墓碑,追问之下,方在旁边废弃猪圈玉米秸秆下抬出墓碑。残缺不全,裂为两块,且无碑头。问:为何不入屋保存。答:墓地之物家人不愿。一问方知:此为杨家田地,刘生前探友,见此地四水环绕,地势高耸,风景宜人。便顺口道:若死后葬于此可为有福。好友杨即答允。如今杨家后人仍在,政府亦出资修墓,但因为没有开发成旅游风景点,所以依然寂寞荒芜。

我把兴化当作一本书来读,常读常新,其中“本土与传统”始终是印象深刻的亮点。我期待再次踏上这块土地,期待不断获得启示与激励。衷心祝愿兴化古城如花季灿烂,生机勃发,前景无限。

【作者简介】

江冰,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、教授。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、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、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、中国小说年度排行榜评委。入选新世纪本领域最有影响的35篇论文、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、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。著有《中华服饰文化》《新媒体时代的80后青年亚文化的生成与影响》《这座城,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》等。




已有0人点赞

关注公众号-通栏广告1200x75.jpg

0条评论

 
承诺遵守文明发帖,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/300